大伟分享 | 我们要警惕“知识的诅咒”

陈大伟 西部教育研究院 2023-03-01 20:00 发表于四川
图片

西部教育研究院

公众号ID:scxbjyyjy

构建教育智库 · 共圆发展梦想

关注

01

图片

我们要警惕“知识的诅咒”

“知识的诅咒”最为简单的说法就是对于某一件事情如果你知道了、你会了,你就会把做这件事情、理解这个事情看得很容易,并用这种心理去推断他人。最好的例证是1990年斯坦福大学的 Elizabeth Newton 做的一个心理实验。实验中,受试者两人为一组,其中一人为听歌者,他戴上耳机听歌,并用手敲出歌曲的节奏;另一人为听节奏者,任务是猜歌曲的名字,实验所选的歌曲是所有人耳熟能详的曲子。试验结束后,听歌者猜测听节奏者可以说对歌曲名的是50%,而实际的比例只有2.5%。在这里,听歌者已拥有的知识(歌曲题目)让他们想象不到缺乏这种知识会是什么情形。当他们敲击的时候,他们不能想象听节奏者听到的是那些独立的敲击声,而不是一首首他们熟悉的曲子。犹如老牛对河流是熟悉的,过河是容易的,但这样的经验(知识)也就成了“诅咒”,他就很难理解小马的犹豫和困难。

如果在传说中看过关于“诅咒”的故事,我们会意识到,“诅咒”具有极大的魔力,被诅咒者逃无可逃。用“诅咒”来说获得“知识”的结果,这说明其普遍和规律性。那就是当你有了某种知识、有了某种技能,你就会中这种知识和技能的“诅咒”。

比较而言,“知识的诅咒”更容易出现在这样的场景中:(1)别人学习我们已经掌握的东西时;(2)别人从事我们所熟悉的工作时;(3)在我们教授别人知识和技能时。

想一想:作为成人,现在您吃饭穿衣是很容易的事情,您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吃饭穿衣特别磨蹭、特别笨?您会背“五的乘法口诀”了,您会不会觉得读幼儿园、或者一二年级的孩子特别差劲,怎么教“五的乘法口诀”,他都记不住?

作为教师,我们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,这些经历也让我们有了不同水平的知识体系,拥有的这些知识和能力后,会不会让我们对学生的学习不解与抱怨:“这个问题这么简单,为什么他们总是教不会?”“稍微想一想就明白了,为什么他们会这么笨?”

在成人、同事之间这种“知识的诅咒”现象也屡见不鲜。有一位老师与笔者交流,说自己带一位新教师徒弟:“课堂上的问题太多了。我去听课,看见出问题我就自己上去给讲两分钟,马上效果就好了;让她上去,不一会又有问题了。我就让她看我的课,看了再上,结果还是出问题。你说她怎么这么笨呀?”这是不是自己水平高了,就把教学和管理看得容易,就不能理解他人不易的“知识的诅咒”?

用“知识的诅咒”的视角反省自己,我们应该意识到: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懒,不是学生笨,而是他还不具备这样的经历,没有这样的经验,用电视连续剧《甄嬛传》的经典台词,那就是“臣妾做不到”。在小马过河的故事中,老牛可以过河,小马可以过河,松鼠就是无法自己单独过河,你如果一定要让他过这条河,他就会说:“臣妾做不到。”如果你坚持认为他应该做得到,他就可能自我怀疑、就可能生出挫折感,就可能丧失信心,并最终放弃;或者被你逼着,最后死在“过河”的过程中。

必须承认,有知识有能力是好事,这有助于我们胜任和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,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。但我们需要意识到,知识和技能又可能成为一道“诅咒”,成为彼此之间理解和交流的“障碍”。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,在不放弃对学生的引导责任时,教师就需要对“诅咒”现象有所警惕,时时自我提醒,给他人以等待和慢慢成长的时间。

以上内容选自《寓言中的教育智慧》

图片
图片


人物介绍 | PROFILE


陈大伟

成都大学教授

硕士生导师

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


致力推动创造教师幸福生活、建设理想课堂、观课议课变革实践,慕课“教师职业道德”在“中国大学 MOOOC”上线, 被誉为教师教育的“桥梁 专家”。“观课议课”的实践和主张在《人民教育》刊发,2010 年第 9 期列为“《人民教育》创刊 60 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”(共 33 件)。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,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,多次获得成都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,多篇论文在人民大学报刊资料复印中心全文复印,已出版《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》《影像中的教育学:从电影中体悟教育与人生》24 本著作。

本文来源:本文综合整理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,作者:陈大伟。内容为作者观点,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
图片

◆ 3月10日开始!中考报名安排来了!(老师转给家长)

◆ 观课议课共研讨 专家指导促成长——成都市青白江区领航名师培养项目中小学课堂实践指导活动

◆ 汇集优质资源 助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

图片

图片
分享你的观点
图片
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